中電擬建海上天然氣站 料涉30億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6/04/12 00:01

分享:

分享:

中電昨公布擬於大嶼山南部的索罟群島以東水域,興建全港首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。(曾耀輝攝)

7年來首次減電費的中電,擬於大嶼山南部的索罟群島以東水域,興建全港首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。中電拒絕透露建設費用,但有環團估計,建設費最少30億元,成本勢透過電費轉嫁市民。

中電商務高級總監趙安天昨宣布,為增加天然氣來源,中電計劃於索罟群島東面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,計劃需興建一個面積少於1公頃的雙泊位碼頭,預計每年會有約30至50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靠泊,每艘船可儲存17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。

天然氣由氣田經管道輸送至液化加工廠後,會儲存在零下162度的環境,再轉化成液體,然後經運輸船送抵本港。船隻泊岸後,會利用再氣化設施,將天然氣還原,再透過一條長40至43公里的管道傳至屯門龍鼓灘發電廠。

趙安天拒絕交代項目造價,亦沒有正面回應對電費的影響,僅稱液化天然氣比其他天然氣源便宜,包括西氣東輸;他亦稱項目能增加中電日後購買天然氣的議價能力。中電期望短期內交工程項目簡介予環保署,下階段會進行環評研究。

世界自然基金會助理經理古偉牧指出,根據外國經驗,建造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成本約20億至30億元,當中還未包括填海及興建管道的造價。

他認為雖然液化天然氣價格較低廉,但需要有一定使用量才可抵銷資本投資,市民才會「有賺」;又指中電與內地簽訂合約,每年需購買一定數量的西氣東輸天然氣,然後才可由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提供燃料。資料顯示,現有的西氣東輸天然氣管道,已足夠中電應付將來10至20年的供電需要,「市民是否有賺,乃未知之數,現在要和他(中電)賭大細」。

基金會又指,香港未來對液化天然氣的新增需求有限,新增設施對在國際天然氣市場上議價能力的影響成疑。古偉牧建議,若中電肯定投資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有回報,就不應將投資項目納入其固定資產投資內,以免影響電費。

城市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亦認為市民會否得益,需視乎使用量,若中電不公開西氣東輸所規定的天然氣購買量,市民根本無從判斷會否得益。

此外,中電指該接收站可供不同電力及能源公司共用。港燈表示,他們一直有參與有關項目的研究,探討如何在香港落實興建計劃。

環境局回覆指,當局了解中電現正評估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可行性,並擬就計劃展開環評。至於是否成事,中電必須通過環評及向環境局提交興建該項目的建議,局方再按有關機制審核計劃詳情。